2008年8月8日星期五

奥运多宏大,皮袍下的小还是小

关军

7月3日,“鸟巢”西侧的奥运村迎来了一批假扮运动员的人,2000多人一下子涌进来,还要住上一晚上,整个奥运村顿时喧闹起来。

这些人来自中央机关和北京市,当中有官员、职员、记者、街道干部,他们的任务是假扮运动员,体验奥运村的软硬件设施,给予综合测评,打一个印象分。

先于运动员体验奥运村,看得出,许多测评员因此而备感荣幸。

奥运村真是气派,别的不说,单是可以容纳60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,就壮观得让人咂舌了。

体验用餐的时间到了,测评员们继续不断地咂舌。菜品实在是丰富,居然还有——煮毛豆,人们万分惊喜,人们迫不及待,许多人从餐盘里抓起毛豆,站在队列里就开始动手剥毛豆吃了。这般景象,在簋街的大排档里也难得一见。

那么大的对虾,如此诱人,很多人上去就盛了满满一大勺,看起来这顿饭就不准备吃别的了。

排队的时候,加塞的现象比较普遍,当然,当事人并不觉得是在加塞——前面有同事在排着,于是呼啦啦一帮人都挤进去,多么顺理成章啊?

吃完饭,意犹未尽的人们走向水果篮,走向冷藏柜,他们要多拿几枚水果,多带几罐饮料,有点备战备荒的意思。

中国人早已不穿长袍马褂了,看看这些测评员们,衣着光鲜,不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市民寒酸。但鲁迅所说的“皮袍下的小”,还是不可阻拦地时有显露。

吃饱了饭,开始游览奥运村吧。那两天阳光强烈,许多志愿者举着遮阳伞工作,显得很不职业,有测评员对此提出了批评。还有,服务不够周到,组织有点混乱……这些也都逃不过认真负责的测评员们的眼睛。两天的综合测评,发现不少问题,显得卓有成效。

非常遗憾的是,测评员自己的表现,不在本次测评的计划之内。

“国民素质的欠缺,可能会给北京奥运留下最大的遗憾。”一位参与测评的电视记者走出奥运村,已经没有兴趣向别人描述奥运村,而是一再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忧虑。

奥运村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吴京汨的观点是,目前奥运村的硬件条件一流,服务等软件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。硬件一流,软件堪忧,这也足以概括整个北京奥运筹备工作的状况。而软件部分,整体国民素质的欠缺是最令人担心又最难解决的问题。

外国记者们回忆起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,印象最深的不是恢弘的场面、精彩的特技飞行,而是当人群散去,可容纳7万多人的看台上没有一片纸屑。

风范大国民,可不是极尽气派的楼群能够标榜的,也不是夸张的热情好客能够诠释的,这两样东西,我们倒是很有底气的。

2008年5月的北京奥运会测试赛暨中国田径公开赛,恰好在刚刚建成的“鸟巢”举行,一下涌进了几万观众。他们关心的只是“鸟巢”和刘翔,当广播里介绍其他运动员的时候,几乎听不到掌声。邓亚萍公开表达了自己的遗憾:“等到刘翔退场,虽然比赛还没结束,人却走得差不多了。”

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记者吉米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,对于北京奥运会,他最担心的是观众对中国运动员过分狂热,而对其他国家的选手不够友好、宽容,他不希望再看到2004年亚洲杯中国观众对日本队喝倒彩的场面。

在我的印象中,前几年的奥运筹备中,有关方面还信誓旦旦,为了迎接奥运,要大力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,最近两年反倒提的少了。是任务已经完成了,还是发现任务根本没可能完成?

几十年的文化被破坏的历史,几十年的国民教育上的缺陷,恐怕不是一届奥运可以改变的,尽管奥运对中国的改变是那么剧烈。

作为奥运礼仪顾问,北京礼仪学院的院长李柠实在是太忙了,出租车司机需要去培训,运动员需要去培训,志愿者需要去培训,官员们也需要去培训。真是遗憾,奥运已近,她注定没有精力为万千普通市民进行培训了。

著名演员濮存昕拍过一条循循善诱的公益广告,里面列举了几种值得嘉许的文明行为,并把它比喻为暗夜的灯光;在北京街头的公益广告中,比较醒目的是“十要十不要”,有的长达百米,蔚为壮观,广告语苦口婆心,甚至包括了“要保护奥运知识产权 不要买卖盗版制造假冒”的条目。但是,文明礼仪的提醒难免挂一漏万,你点亮了一千盏灯,肯定会亮一点,却痛苦地发现,实际需要一千万盏。

奥运期间,客人来了,举止不雅,丢人现眼。人们对奥运的担心,大体上遵循这样的逻辑。其实他们错了,文明与否,并非个人面子问题,它事关对他人的尊重,外国人需要尊重,难道本国人就不需要?

濮存昕在公益广告里说:“文明的中国盼奥运。”文案一定是搞错了,应该是“奥运的中国盼文明”啊。

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,东道主体现出的赛场上的公平和赛场外的文明,让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袁伟民发出感慨:澳大利亚人拿到了奥运会“最重的那枚金牌”。

中国人会拿到那枚金牌吗?

与李柠聊天的时候,我半开玩笑地说:“您真是选了一项好工作,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,这(礼仪培训)都是朝阳产业。”

(刊于《体育画报》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